作者:桂浩明
沪深股市交易中证券交易印花税率的调整,历来是个极为敏感的问题。2007年一轮大牛市中突然遭遇由调整印花税而引发的“5.30”暴跌行情虽然已经过去了近八年,但至今仍时时被人提起,可见投资人对那一次暴跌行情的感受之深。这不,近日某证券研究所在研究报告中提到估计下半年政府将提高印花税,由单边0.1%调整为双边0.1%,就成了对市场造成“杀伤力****”的“元凶”,尽管当事的研究人员大喊冤枉。
毫无疑问,作为证券研究机构,完全可以根据各自严谨而科学的独立判断,做出包括政府是否会提高印花税等政策走向的判断,这就如同这类研究咨询机构还可以判断政府会不会降息以及降低存款准备金一样。而今天在这里笔者想讨论的问题是,印花税是不是适合作为政府增加收入或者干预某种市场行为的工具而频繁调整使用呢?应该说,这虽然只是一个财税方面的问题,但在现阶段,其对市场的巨大冲击力实在不能低估。
在税制上,印花税通常是作为政府见证交易的一种凭证而存在,因此它具有税基广而税率低,同时不轻易调整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国人与印花税打交道的机会很多,现在除股票交易需要缴纳印花税外,制作房产买卖的文书需要粘贴印花税票,另外,会计做账的账册上也要粘贴印花税票,以表明已经缴纳了印花税,文书与单据上所提示的交易信息是经政府部门见证的。正是因为印花税涉及千家万户,虽然它并非政府主要税种,但关系到社会各界,因此总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因此,自有印花税以来,政府部门在对其的处置上,大都十分谨慎。当然也有例外,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导火线,就是英国殖民者大幅度提高茶叶买卖的印花税,引发“波士顿倾茶案”,美国人拿起枪杆,从此走上了武装独立的道路。
回头还是来说印花税,既然是一个税基广而税率低的税种,在实践中其象征意义可能更大一些,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印花税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其实是很有限的,事实上也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会把印花税作为收入的重要来源,至于试图以调整印花税来干预经济活动,则更不靠谱。举个例子,若有人设想政府为了增加收入,就把股票交易的印花税提高一倍,但这能否得出其税收收入就会增加一倍的结论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是因为股票交易的量是动态的,提高印花税势必增加投资者的交易成本,会弱化其投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成交量就可能减少。谁能够保证现在沪深两市每天动辄上万亿的交易金额,到了提高印花税时会不减少一半以上呢?因此,结果很可能是税率提高了,但实际税收却减少了。至于说通过提高股票交易的印花税来给市场降温,看似一种市场化的做法,实际却是用错了工具,显得笨拙无比,一来这会引发投资者的反感,二来这也不可能改变市场趋势。此种情形,在“5.30”行情暴跌后都得到了应验,相信市场各方都还记得十分清楚。
其实,市场调控的最好办法是适度增加股票的供应,这既能够满足市场上“打新大军”的投资愿望,也能收到给过热的市场情绪降些温的效果,平衡一下过于尖锐的供求矛盾,可谓一举数得。大家看到,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证券监管部门也正是在这样做的,其效果也已逐渐体现出来了。在这种背景下,推测管理层什么时候会提高印花税,多少显得有点脱离实际。
再说,自“5.30”以后,以提高股票交易印花税为手段来干预市场的行为,事实上已经很难再推行了。当年提高印花税不过一年多,税率就又降了回来,而且还实行了单边征收,比“5.30”之前收得还少。很多投资人以为,印花税不应该再成为一个问题了。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如果说券商研究机构出于理论探讨的目的做些分析推测还是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市场上不时出现的某某时候将提高股票交易印花税多少点的传闻,则不能不认为有恶意造谣之嫌了。在一个法治国家,对于编造税收政策谣言的行为,是要从重打击的,因为这会动摇政府的公信力,对社会的危害太大了。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15年5月8日
|